趨勢知識
2025/07/08
碳中和已從道德選擇轉為經營必須
文/梁修嘉 整理/黃麗秋
*內文轉載自能力雜誌
國際標準組織(ISO)於2023年發布《ISO 14068-1:2023 氣候變遷管理—淨零轉型—第1部:碳中和》(ISO 14068-1:2023 Climate change management — Transition to net zero — Part 1: Carbon neutrality),建立溫室氣體排放、減量、碳中和的量化、監測、報告、確證與查證等標準化程序,為企業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遵循架構,加速邁向淨零目標。
碳中和(Carbon Neutrality)意指企業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抵換剩餘碳足跡,將淨排放量降為零。中國生產力中心永續淨零組經理暨高級顧問師梁修嘉指出:「碳中和轉型,已是企業確保永續經營、提升競爭力與品牌價值的關鍵策略,不僅為回應法規,更是搶占新產業秩序主導權的積極作為。」他強調,企業實踐碳中和的思維,應從過去的「道德選擇」轉為「經營必須」。碳中和不再只是因應外部壓力,而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與價值的重要驅動力,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五大動機:
1. 客戶轉型壓力
為符合法規或達成自主減量目標,國際品牌對供應商施加轉型要求。例如Apple要求其供應商2030年前達成碳中和,未達標者將被排除供應鏈。該公司於2021年宣布此政策後,已有7%的供應商遭淘汰,顯示其執行力度與壓力。
2. 擴大市場機會
取得綠色標章或加入低碳供應鏈可提升產品競爭力與訂單機會。如環境部推動之碳足跡標章,有助產品提升銷售識別度,創造差異化優勢。
3. 優化成本結構
企業透過節能與製程優化,可降低能源成本與碳費支出。例如環境部訂定的碳費一般費率為每噸新台幣300元,若企業達成減排目標,可申請優惠費率。梁修嘉指出:「無論是原物料還是運輸階段的碳排放,『碳』都是成本。企業應導入綠色設計與替代材料,在維持產品品質下達成減排目標,進而優化成本結構。」
4. 獲得低利貸款
推動碳中和的企業更容易取得優惠融資與提升市值。例如富邦、玉山銀行等金融機構皆已推出永續貸款與綠色金融商品,強化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。
5. 塑造品牌形象
企業若能展現永續承諾,可提升消費者忠誠度並吸引重視ESG價值的年輕人才。例如星巴克承諾2030年減碳50%,即成功贏得年輕族群的認同與支持。
碳中和不僅是企業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被動作為,更是驅動企業價值成長與永續競爭力的關鍵槓桿。從客戶壓力、擴大市場機會、成本優化,到資金取得與品牌形象建構,碳中和策略全面嵌入企業經營核心,帶動轉型創新與價值共創。唯有積極布局,企業方能在淨零轉型浪潮中搶占先機、脫穎而出。